“荸薺”俗稱“馬蹄”,這是廣州方言中對荸薺的俗稱,而這一稱呼又是古代閩、粵方言的“遺傳”。在閩、粵方言中,果子一類東西被統(tǒng)稱為“馬”(音);在具體稱呼某一種果子時,則習(xí)慣于將“馬”置于果名之前。像桃子發(fā)音為“馬桃”,意為桃樹的果子?!榜R蹄”中的“蹄”(音)意指地下。按照閩、粵方言中修飾限制成分常后置的特點,“馬蹄”的意思是“地下的果子”。

荸薺古代多作水果食用,荒年則被人們用來充饑,明代王磐、王鴻漸都有文說此事;荸薺汁多味甜,營養(yǎng)豐富,可以生食、熟食或做菜,尤適于制作罐頭,稱為“清水馬蹄",是菜館的主要佐料之一。除生食外,熱食則可做成多種葷素皆宜的佳肴;并可提取淀粉,與藕及菱粉稱為淀粉三魁。荸薺也是一味中藥,其苗秧、根、果實均可入藥。李時珍在《本草綱目》中認為“荸薺能降火、補肺涼肝、消食化痰。